三七在中國有多少年的種植歷史,三七種植多少年
發布時間:2022-05-05 10:01
編輯:網絡
點擊:145
三七種植多少年種三七的周期是三年。在這三年中,土地中的三七偏好元素大部分已被三七吸收,并在該地留下對三七不利的害蟲細菌和病毒。因為種植三七周期長,投入人工資金大,風險高,為了規避不必要的風險,種三七的農戶都要有五年的輪作周期(也就是要隔……
1,三七種植多少年
種三七的周期是三年。在這三年中,土地中的三七偏好元素大部分已被三七吸收,并在該地留下對三七 不利的害蟲細菌和病毒。
因為種植三七周期長,投入人工資金大,風險高,為了規避不必要的風險,種三七的農戶都要有五年的輪作周期(也就是要隔五年)。
有很多的三七農戶寧愿新開荒地種植都不愿意去種隔五年的舊地。
2,大豆種中黃37自留種可以種植多少年
若不注重選種的話,連種3-4年,中性退化,產量就會逐步下降。若每年都在即將成熟期,注重選種,選擇符合原來優良性狀的単株留種,那么,就能種植很多很多年。
3,三七生長在什么環境中什么樣的三七質量才是上等的
若不注重選種的話,連種3-4年,中性退化,產量就會逐步下降。若每年都在即將成熟期,注重選種,選擇符合原來優良性狀的単株留種,那么,就能種植很多很多年。
4,豆瓣三七是什么植物
應該是多肉植物。 多肉植物是指植物營養器官的某一部分,如莖或葉或根(少數種類兼有兩部分)具有發達的薄壁組織用以貯藏水分,在外形上顯得肥厚多汁的一類植物。它們大部分生長在干旱或一年中有一段時間干旱的地區,每年有很長的時間根部吸收不到水分,僅靠體內貯藏的水分維持生命。有時候人們喜歡把這類植物稱為沙漠植物或沙生植物,這是不太確切的。多肉植物確實有許多生長在沙漠地區,但卻不是都生長在沙漠,沙漠里也還生長著許多不是多肉植物的植物。 中文學名:多肉植物 別 稱:多漿植物、肉質植物 豆瓣綠 :多年生簇生草本,高10-30cm。莖肉質,基部匍匐,多分枝,下部數節常生不定根,節間有粗縱棱。葉密集,3-4片輪生,大小近相等;葉柄短長1-2mm,無毛或被短柔毛;葉片橢圓形或近圓形,長9-12cm,寬5-9cm,兩端鈍或圓,無毛或幼葉被疏柔毛,葉脈3條,細弱,通常不明顯;葉帶肉質,有透明腺點,干時變淡黃色,并顯皺紋。
5,大豆種中黃37自留種可以種植多少年
無確切的年限。若不注重選種的話,連種3-4年,中性退化,產量就會逐步下降。若每年都在即將成熟期,注重選種,選擇符合原來優良性狀的単株留種,那么,就能種植很多很多年。
6,三七種植幾年才能用
三七花:三七花的采收年限為二年以上,采收時間為7月至8月,開放時采收的花蕾質量最好。采收前15天停止噴施農藥,在距花蕾3-5厘米處剪摘,勝于潔凈的容器中。
果實:當三七果實顏色由綠色轉變為紅色時,并具光澤時即成熟,可分批采摘、分批儲藏。
根部:三七根部的采收年限為三年以上,不留種三七根部采收時間為10月至11月,留種三七根部的采收時間為摘除果實后20天-30天。
三七莖葉:兩年生三七莖葉的采收時間為12月至翌年2月,三年生以上與根部的采收同時進行。三年開花,七年長成。
三七種植對土壤的要求:
三七幾乎能在粘性較重、通透性差、ph值4.5-5.6的酸性紅壤和黃壤中生長,也可以在ph值近中性的黑色砂壤土中生長,這完全是長期以來人為生產活動的結果。通過翻耕、施肥、澆灌、輪作等多種生產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改進了土壤結構,提高了土壤肥力狀況,這也是新、老產區間存在的三七長勢和產量等方面有差別的原因。因此在發展三七生產中,對土壤的利用要養用兼重,根據本地區土質和肥力的特點,進行合理施肥。通過正確的耕作方法,協調土壤中水、肥、氣、熱的狀況,創造微生物的適宜生活條件,加速有機質礦化,促進養分增加,逐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防止土壤惡化。特別在澆灌困難的山區,通過加強田間管理,調整養分狀況,逐步提高土壤肥力,使土壤朝著人為活動有利的方向發展。
7,三七種植多少年
種三七的周期是三年。在這三年中,土地中的三七偏好元素大部分已被三七吸收,并在該地留下對三七 不利的害蟲細菌和病毒。 因為種植三七周期長,投入人工資金大,風險高,為了規避不必要的風險,種三七的農戶都要有五年的輪作周期(也就是要隔五年)。 有很多的三七農戶寧愿新開荒地種植都不愿意去種隔五年的舊地。
8,20頭三七是種植幾年的
20頭三七一般都是三年種植,原因如下:
一、概述:
1、《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規定,藥品必須符合國家藥品標準或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藥品標準。中藥材應用必須符合中國國家標準或者地方標準。
2、1984年3月由原國家醫藥管理局與衛生部聯合下達試行《76種藥材商品規格標準》,作為全國統一規格質量標準,三七也是收載的重點藥材品種。
3、三七歷來是中藥材比較重要的品種,歷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63年版、1977年版、1985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2005年版、2010年版、2015年版)都收載了三七。
二、國家藥典對三七的等級劃分如下:
(一)、按品質劃分級分為:
1、普通三七 2、無公害三七、3、綠色三七 4、有機三七。
(二)、按采收季節劃分為:
三七一般種植三年成熟,即三年采挖。
1、春三七:三七采花不久,7-9月采挖的三七稱為春三七。色足,質地飽滿質量較好。
2、冬三七:留種后12月至次年3月前采挖的稱為冬三七。質量不如春三七。
(三)、春三七規格標準:
國內執行部頒發標準《76種藥材商品規格標準》中春三七的規格 標準不含須根,具體內容為:
“頭”是三七分等級中的專用量詞。三七主根的大小,即一市斤(500克)所含的個數稱為頭。
例如:20頭三七是指每500克三七含有20個三七稱為20頭三七。
一等:20頭三七(干貨)
二等:30頭三七(干貨)
三等:40頭三七(干貨)
四等:60頭三七(干貨)
五等:80頭三七(干貨)
六等:120頭三七(干貨)
七等:160頭三七(干貨)
八等:200頭三七(干貨)
九等:大二外(干貨)
十等:小二外(干貨)
十一等:無數頭(干貨)
十二等:筋條(干貨)
十三等:剪口(干貨)
綜上國家藥典標準所述:三七的等級劃分是按“頭”劃分,并不是按種植的年限劃分,其實一般三七都是種植三年采挖,四年的有,但很少。
所以,20頭三七基本上都是三七種植的。
9,三七是什么植物
三七,又名參三七、田七、土三七、血山草、六月淋、蝎子草,古時亦稱昭參、血參、人參三七、田三七、山漆、三七參等,屬五加科人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中國特有的名貴中藥材,也是我國最早的藥食同源植物之一,因其播種后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長三個葉柄, 每個葉柄生七個葉片,故名三七。三七為傘形目五加科植物,主要分布于云南、廣西、江西、四川等地。中藥材三七是以其根部作為藥用部分,具有散瘀止血,消腫定痛之功效。主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刺痛,跌仆腫痛。
三七高達30-80cm,根莖短,具有老莖殘留痕跡;根粗壯肉質,倒圓錐形或短圓柱形,長約2-5cm,直徑約1-3cm,有數條支根,外皮黃綠色至棕黃色。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竹鞭狀,橫生,有2至幾條肉質根;肉質根圓柱形,長約2-4厘米,直徑約1厘米,干時有縱皺紋。地上莖單生,高約40厘米,有縱紋,無毛,基部有宿存鱗片。葉為掌狀復葉
,4枚輪生于莖頂;葉柄長4-5厘米,有縱紋,無毛;托葉小,披針形,長5-6毫米;小葉片3-4,薄膜質,透明,倒卵狀橢圓形至倒卵狀長圓形,中央的長9-10厘米,寬3.5-4厘米,側生的較小,先端長漸尖,基部漸狹,下延,邊緣有重鋸齒,齒有刺尖,上面脈上密生剛生,剛毛長1.5-2毫米,下面無毛,側脈8-10對,兩面明顯,網脈明顯;小葉柄長2-10毫米,與葉柄頂端連接處簇生剛毛。傘形花序單個頂生,直徑約3.5厘米,有花20-50朵;總花梗長約12厘米,有縱紋,無毛;花梗纖細,無毛,長約1厘米;苞片不明顯;花黃綠色;萼杯狀(雄花的萼為陀螺形),邊緣有5個三角形的齒;花瓣5;雄蕊5;子房2室;花柱2(雄花中的退化雌蕊上為1條),離生,反曲。果實未見。[1]
生于山坡叢林下,現多栽培于海拔800~1000m的山腳斜坡或土丘緩坡上。
喜溫暖而陰蔭濕的環境,怕嚴寒和酷暑,也畏多水。土壤為疏松紅壤或棕紅壤,微酸性;年平均氣溫16.0-19.3℃為宜。生長期間若氣溫持續3-5天,在30℃以上,植株易發病。栽培地宜選東坡,坡度5°-15°為宜。在低洼地種植易發生根腐病。本品屬于含糖類,受潮易發霉、蟲蛀,但干燥貨品耐儲存,最長可達十年之久。三七的生長對土壤和氣候有極高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三七不能連種,栽種過三七的土地必須經過至少10年的休整才能夠再次種植。[
10,清明上河圖是哪個時期的名畫作者是誰有多少年歷史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寬25.2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814個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73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2] 2015年9月,專家表示,《清明上河圖》雖然場面熱鬧,但表現的并非繁榮市景,而是一幅帶有憂患意識的“盛世危圖”,官兵懶散稅務重。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屬國寶級文物,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轎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 清明上河圖寬25.2厘米,長528,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車、大小船只,房屋,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7厘米。[1] 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2] 《清明上河圖》雖然場面熱鬧一、《清明上河圖》是北宋時期的風俗畫,作者是北宋畫家張擇端,至今有將進一千年的歷史了。 二、《清明上河圖》簡介 1、內容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圖寬25.2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時期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的狀況,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和繁榮景象。 清明上河是當時的民間風俗,像今天的節日集會,人們藉以參加商貿活動。全圖大致分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場景、城內街市三部分。 2、藝術價值 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只,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筑的特征。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清明上河圖是北宋時期,宋徽宗時代,畫家張擇端的作品。宋徽宗在作品完成后還親自提名,據說其實清明上河圖只是下卷描寫人間百態的,另外還有本上卷是描寫天宮群仙來賀的,叫什么名字忘記了……好像是宋徽宗自己畫的,失傳了??《清明上河圖》被收入御府。宋徽宗趙佶在卷首題五簽《清明上河圖》是北宋風俗畫,為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所繪,并加蓋雙龍小?。ㄒ沿?。1101年。屬國寶級文物,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11,中國近幾年發生的災難有哪些
2007年度“十大自然災害事件”:
(1)7月份淮河流域發生1954年以來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
(2)7月17日重慶遭受115年來最強雷暴雨襲擊
(3)7月18日濟南遭受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大暴雨襲擊
(4)8月中旬超強臺風“圣帕”肆虐南方七省
(5)6月3日云南普洱發生6.4級地震
(6)3月初歷史罕見暴風雪636f7079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5633864和風暴潮襲擊東北和華北地區
(7)7月末晉、陜、豫三省遭受嚴重洪澇災害
(8)6月上旬持續強降雨過程襲擊南方七省
(9)7月上旬四川連續遭受嚴重暴雨洪澇災害
(10)6至8月東北地區遭受嚴重夏伏旱
08年1月,南方特大暴雪
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
2007年度“十大自然災害事件”:
(1)7月份淮河流域發生1954年以來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
(2)7月17日重慶遭受115年來最強雷暴雨襲擊
(3)7月18日濟南遭受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大暴雨襲擊
(4)8月中旬超強臺風“圣帕”肆虐南方七省
(5)6月3日云南普洱發生6.4級地震
(6)3月初歷史罕見暴風雪和風暴潮襲擊東北和華北地區
(7)7月末晉、陜、豫三省遭受嚴重洪澇災害
(8)6月上旬持續強降雨過程襲擊南方七省
(9)7月上旬四川連續遭受嚴重暴雨洪澇災害
(10)6至8月東北地區遭受嚴重夏伏旱
08年1月,南方特大暴雪
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
東南亞大海嘯
美國大颶風
緬甸強熱帶風暴
2008年1月9日16時26分47秒,X藏改則(北緯32.5度,東經85.2度)6.9級地震。
2008年1月16日19時54分46秒,X藏阿里地區改則縣(北緯32.5度,東經85.2度)發生6.0級地震。
2008年1月18日14時25分,X疆尼勒克縣東140多公里處發生4.1級地震。15時18分39.8秒,尼勒克縣東140多公里處再次發生發生3.7級地震。
2008年1月18日17時07分,河南省濮陽發生的3.1級地震。
2008年1月23日02時43分35秒,X藏改則(北緯32.4,東經85.2) 發生5.5級地震。
2008年2月08日17時38分18.4秒 中大西洋海嶺(北緯10.7,西經41.9) 發生7.3級地震。
2008年2月18日4時33分02秒,T灣花蓮沿岸(北緯23.3,東經121.5) 發生5.5級地震。
2008年2月22日8時22分,T灣南投名間發生4.4級地震,最大震度只有2級。
2008年2月27日01時49分,四川三道橋發生4.7級地震。
2008年3月04日00時27分,T灣T南東山發生4級地震。。
2008年3月04日6時25分,T東成功地區也發生4.2級地震。
2008年3月05日01時31分47秒,T灣T南、高雄縣間(北緯23.2,東經120.7) 發生5.1級地
12,我國歷史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這些
我國歷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先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朝代名稱)。國號就是一個國家的稱號?!妒酚?五帝本紀》:"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朝代的名稱是由什么決定呢?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于創建者原始所或政權統治的區域;源于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具體說:
夏:據傳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后,才稱"夏"。
商: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后,就以"商"作為國名。后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稱。
周:周部落到古公?父時,遷居于周原(今陜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后,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鎬(今陜西西安西南),后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并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后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我國歷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先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朝代名稱)。國號就是一個國家的稱號?!妒酚?五帝本紀》:"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朝代的名稱是由什么決定呢?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于創建者原始所或政權統治的區域;源于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具體說:
夏:據傳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后,才稱"夏"。
商: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后,就以"商"作為國名。后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稱。
周:周部落到古公?父時,遷居于周原(今陜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后,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鎬(今陜西西安西南),后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并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后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漢: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以后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后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后漢"之分。
魏: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后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蜀: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其政權幫稱"蜀"。歷史上也稱"蜀漢"。漢指東漢的繼續。
吳:孫權活動于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晉:司馬昭逼魏帝卦他為"晉公",滅蜀后進爵為晉王。后來他的兒子司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后襲用此卦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后,李淵稱"唐王",后廢楊侑建唐朝。
遼:遼原稱"契丹",改"遼是因居于遼河上游之故。
宋:后周恭帝繼位后,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后,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據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元: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于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借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后,國號稱"明"。
清: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后金)。后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在宋時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三分魏蜀吳:指的是三國鼎立時期,群雄割據,魏蜀吳三國互相征伐互相牽制,極大的阻礙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三國時期,中華人口銳減,十室九空。二晉前后延:指的是西晉和東晉。前后延的意思是,西晉滅亡后東晉延續了司馬氏的統治地位,因此說二晉前后延.關鍵是皇脈未改。南北朝并立:南北朝時期是兩晉以后中國歷史上一個分裂時期,歷史上把劉宋、南齊、蕭梁和陳四個南方政權稱為南朝,把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這北方五朝稱之為北朝。南北政權對立的時期,歷史上叫做南北朝。隋唐五代傳:隋唐五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唐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封建帝國,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展,達到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階段。隋代是唐代崛起的前夜,五代十國則是這一時期的衰落期。五代是中原上的五個王朝,先后與之并存的十國(除北漢外)都在秦嶺—淮河以南。其它并存的還有遼和西夏,但因為中國史書一般以漢族為中心,對其他民族政權常忽略。
五代十國是個大混亂大破壞時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戰爭征賦不斷,名都長安和洛陽都曾被毀,所以前人把五代稱為“五季”,也就是末代,最差的。所以歐陽修在他寫的《新五代史》里常用“嗚呼”開頭,這并不是他裝腔作勢,不說其他,單后來的殘酷刑罰“凌遲”(即千刀萬剮)就是在五代亂世出現的。
但這時期又是走向統一安定的時期,在此期間,為后來的北宋建立統一的國家奠定了基礎,其他方面,如火藥、印刷術的發展,詞的出現,也是有所成就的。
13,中國歷年人均糧食占有量最好從1978年開始
中國糧食問題的研究
糧食問題是當今舉世矚目的迫切問題之一。根據聯合國1998年的報告,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十億。要確保這么多人口的生存,糧食問題成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199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90年代全球農產品產量年均增長速度為1.7%,略低于80年代的實際年均增長率,而同期世界所有用途的糧食和農產品需求僅增加1.6%,大大低于80年代2%的實際年均增長率,預計90年代全球糧食和農產品總的供應量足以滿足全球的有效需求。說明在整個世界范圍內世界糧食是安全的,世界糧食及農產品生產能有效地滿足人們的需要。 世界存在的糧食問題之所以存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占世界人口大多數的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糧食匱乏,營養不足,又沒有能力更快地增加糧食生產,大量人口處于饑餓、半饑餓狀態缺糧問題日益嚴重;另一方面,有些發達國家糧食又大量“過?!?。戰后發達國家糧食人均產量的增長幅度大大高于發展中國家,有些發達國家的糧食越來越“過?!?。盡管發展中國家糧食不足,但發達國家的存糧卻大量積壓。因為發達國家為維持糧食的較高價格,寧可積壓或銷毀,也不愿低價供應發展中的糧食不足國家,而這些糧食不足國家卻往往由于無力購買,而使大量人口處于饑餓、半饑餓狀態。
在世界糧食生產中,中國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糧食生產占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早在1994年,美國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就曾在《誰來養活中國人?》一文中指出,如果中國人不能養活自己,那么他們將使世界挨餓。但是,我國從1999年起已連續4年糧食減產,靠挖庫存來平衡需求。而庫存糧食很有限,去掉陳糧最多還能挖抵兩年。1998年以來我國糧食總產量在下降,由當時的5.12億噸下降到2002年的4.57億噸;糧食播種面積下降,從1998年11378.7萬公頃下降到2002年的10390萬公頃;糧食人均占有量下降,由1996年的每年414公斤下降到2002年的357公斤。
具體來說,我國近幾年的糧食問題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1. 糧食生產周期限制糧食的畝產。糧食生產周期為4~5年,大體上為兩年一平一豐收,1995年來連續幾次的糧食豐收使供給過剩,從1999年起,我國糧食進入歉收期。
2. 由自然因素產生的糧食問題。①從1949年到1998年,全國平均每年受旱災面積為3.24億畝,約占全國播種面積的17%。到1998年底,我國有效灌溉面積為8.01億畝,雖然生產了占全國67%的糧食、60%的經濟作物和80%的蔬菜,但卻耗費了大量的灌溉用水。②我國耕地在承受人口和城市化巨大壓力的同時,還面臨水土流失的劇烈侵蝕,全國年均有100萬畝耕地因此喪失利用價值。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提供的統計顯示,半個世紀以來,全國水土流失毀掉耕地4000多萬畝,平均每年100萬畝以上,土壤流失總量50多億噸,數以億噸的氮、磷、鉀等養分流失,減少糧食2000多萬公斤,造成經濟損失在100億元以上。③土壤侵蝕造成耕地水、土、肥流失后,土地日益瘠薄,田間持水能力降低,加劇了干旱的發展?;?、泥石流等災害嚴重。目前,我國仍有荒漠化土地267.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9%,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40億元。④中國是一個水資源緊缺的國家,據有關人士預計,2050年前,我國糧食產量要比現在增加1400億公斤以上,這意味著農業灌溉總用水量必須增加。在工業與農業爭水時,農業顯然居于不利的地位。因為中國大陸需要1000噸水來生產一噸小麥,價值大約200美元。
3. 糧食種植結構的調整限制糧食供給能力。主要原因在于糧食供應的地區結構和品種結構不適應變化了的消費需求,我國南方每年有近2000萬噸稻谷喂豬,而東北糧倉卻產生賣玉米難。廣東省早稻積壓,但同時進口大米。吉林兩次賣難積壓的玉米都是產量高、粉質多、口感不好的粉質玉米,而南方產糧大省積壓的糧食主要是早秈稻。以湖南省為例,市場暢銷的粳稻、糯稻僅占稻谷總產量的3%,秈稻占94%,每年糧食收購總量的90%是早秈稻,而早秈米堊白度高,口感不好。
4. 糧食需求的增長。國家統計局、中國農科院、中國科學院、聯合國經合組織等單位預測,我國糧食到本世紀末的需求量約在5-6億噸之間。按照人均400公斤消費量、13億人口計算,糧食總需求量為5.2億噸。若按照人均500公斤的需求水平計算,則需要6.5億噸。而按照農業發展規劃,我國的糧食生產即使經過努力到本世紀末達第二個臺階,即5億噸的水平,那么,屆時在第一種需求格局即我國糧食消費構成不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將出現2000萬噸的缺口,而在糧食間接消費比重有較大幅度提高的需求格局下,將出現1.5億噸的缺口。糧食產量 人口數 人均糧食產量
1950年 13213萬噸 55196萬 239公斤
1951年 14369萬噸 56300萬 255公斤
1952年 16392萬噸 57482萬 285公斤
1953年 16683萬噸 58796萬 284公斤
1954年 16952萬噸 60266萬 281公斤
1955年 18394萬噸 61465萬 299公斤
1956年 19275萬噸 62828萬 306公斤
1957年 19505萬噸 64653萬 302公斤
1958年 20000萬噸 65994萬 303公斤
1959年 17000萬噸 67207萬 253公斤
1960年 14350萬噸 66207萬 216公斤
1961年 14750萬噸 65859萬 224公斤
1962年 16000萬噸 67295萬 238公斤
1963年 17000萬噸 69172萬 246公斤
1964年 18750萬噸 70499萬 265公斤
1965年 19453萬噸 72538萬 268公斤
1966年 21400萬噸 74542萬 287公斤
1967年 21782萬噸 76368萬 285公斤
1968年 20906萬噸 78534萬 266公斤
1969年 21097萬噸 80671萬 262公斤
1970年 23996萬噸 82992萬 289公斤
1971年 25014萬噸 85229萬 293公斤
1972年 24048萬噸 87177萬 275公斤
1973年 26494萬噸 89211萬 297公斤
1974年 27527萬噸 90859萬 303公斤
1975年 28452萬噸 92420萬 308公斤
1976年 28631萬噸 93717萬 305公斤
1977年 28273萬噸 94974萬 298公斤
1978年 30477萬噸 96259萬 317公斤
1979年 33212萬噸 97542萬 340公斤
1980年 32056萬噸 98705萬 324公斤
1981年 32502萬噸 100072萬 325公斤
1982年 35450萬噸 101654萬 349公斤
1983年 38728萬噸 103008萬 376公斤
1984年 40731萬噸 104357萬 390公斤
1985年 37911萬噸 105851萬 358公斤
1986年 39151萬噸 107507萬 364公斤
1987年 40298萬噸 109300萬 369公斤
1988年 39408萬噸 111026萬 354公斤
1989年 40755萬噸 112704萬 362公斤
1990年 44624萬噸 114333萬 390公斤
1991年 43529萬噸 115823萬 376公斤
1992年 44266萬噸 117171萬 377公斤
1993年 45649萬噸 118517萬 385公斤
1994年 44510萬噸 119850萬 371公斤
1995年 46662萬噸 121121萬 385公斤
1996年 50453萬噸 122389萬 412公斤
1997年 49417萬噸 123626萬 400公斤
1998年 51230萬噸 124761萬 411公斤
1999年 50839萬噸 125786萬 404公斤
2000年 46217萬噸 126743萬 364公斤
2001年 45264萬噸 127627萬 355公斤
2002年 45706萬噸 128453萬 356公斤
2003年 43070萬噸 129227萬 333公斤
2004年 46947萬噸 129988萬 361公斤
2005年 48402萬噸 130756萬 370公斤
2006年 49746萬噸 131448萬 378公斤
2007年 50150萬噸 132129萬 380公斤
2008您 52850萬噸 132802萬 398公斤